综合管廊概况
城市地下管线建设对于满足居民日常生活需要以及城市可持续发展,有着特别重要作用,地下管线建设的好坏,直接关系到国计民生问题。目前我国大部分地下管线建设还是传统的各自建设、各自管理,随着城镇化速度加快以及资源紧缺矛盾日益突出,这种传统做法已经不能满足节约土地资源的需求,不能满足对地下空间的使用需求。国务院办公厅2015年印发的《关于推进城市地下综合管廊建设的指导意见》指出,推进城市地下综合管廊建设,统筹各类市政管线规划、建设和管理,解决反复开挖路面、架空线网密集、管线事故频发等问题,有利于保障城市安全、完善城市功能、美化城市景观、促进城市集约高效和转型发展。
推进城市地下综合管廊建设,统筹各类市政管线规划、建设和管理,解决反复开挖路面、架空线网密集、管线事故频发等问题,有利于保障城市安全、完善城市功能、美化城市景观、促进城市集约高效和转型发展,有利于提高城市综合承载能力和城镇化发展质量,有利于增加公共产品有效投资、拉动社会资本投入、打造经济发展新动力。
在城市中建设地下管线综合管廊的概念,起源于十九世纪的欧洲,首先出现在法国。法国由于1832年发生了霍乱,当时研究发现城市的公共卫生系统建设对于抑制流行病的发生与传播至关重要,于是在第二年,巴黎市着手规划市区下水道系统网络,并在管道中收容自来水(包括饮用水及清洗用的两类自来水)、电信电缆、压缩空气管及交通信号电缆等五种管线,这是历史上最早规划建设的综合管廊型式。西班牙、德国、日本、美国、加拿大和俄罗斯也都在上个世纪逐步形成了较完善的共同沟系统。
北京第一条共同沟是1958年在北京天安门广场下修建的,为了日后避免天安门广场被开挖,建造了一条宽4.0m,高3m埋深7-8m长1.3公里的综合管廊,收容电力、电信、暖气等管线,1977年又建造了长约500米相同断面的综合管廊。
1990年为解决天津新客站处行人、管道与穿越多股铁道而兴建长50m,宽10.0m,高5.00m的隧道,同时拨出宽约2.5m的综合管廊,用于收容上下水道电力、电缆等管线,这是我国综合管廊的雏形。
1994年底,上海浦东新区的张杨路共同沟初步建成,成为国内共同沟建设的一个标志。目前国内已有或再建的综合管沟内容纳的管线为:电力电缆、电信电缆、给水管线、供热管线、排水等管线,它是我国第一条较具规模并已投入运营的综合管廊。
2003年底在广州大学城建成了迄今为止国内单条距离最长,规模最大的综合管廊。
除此以外,石家庄、昆明、沈阳、青岛、无锡、珠海、武汉、深圳等大中城市都在积极的规划设计和建设地下综合管廊项目。
管线类型
(1) 干线综合管廊:一般设置于机动车道或道路中央下方,主要连接原站(如自来水厂、发电厂等)与干支线综合管廊。一般不直接服务于沿线地区。
(2) 干支线综合管廊:一般设置于较宽的城市道路下方,介于干线综合管廊和支线综合管廊的特点之间,它既能克服干线管廊不宜设置接口的问题,同时又可避免支线管廊多处接口的问题。
(3) 支线综合管廊:主要用于将各种供给从干线综合管廊分配、输送至各直接用户。其一般设置在道路的两旁,容纳直接服务于沿线地区的各种管线。
(4) 缆线综合管廊:主要负责将市区架空的电力、通信、广播电视、道路照明等电缆容纳至埋地的管道中。
断面结构型式
根据容纳管道的性质、容量、地质、地形情况及施工方式分为矩形结构和圆形结构。
矩形断面的优点是建设成本低、利用率高、保养维修操作和空间结构分割容易、管线敷设方便,一般适用于新开发区、新建道路等空旷的区域。
施工方法
划分为暗挖法综合管廊、明挖法综合管廊和预制拼装综合管廊。
(1)暗挖法综合管廊
暗挖法综合管廊一般适合于城市中心区或深层地下空间中的综合管廊建设;暗挖施工法适用于城市交通繁忙、景观要求高、无法实施开挖作业的地区,也适用于松散地层、含水松散地层及坚硬土层和岩石层。一般有盾构法、矩形顶管法、矿山法和盖挖法等施工方法。
(2)明挖法综合管廊
明挖一般分布在道路的浅层空间;适用于新建开发区和园区,与道路新建同步进行。明挖法是指先进行基坑围护和降水,由上而下开挖地面土石方至设计标高后,再自基底由下而上顺作进行管廊主体结构施工,最后回填基坑恢复地面的施工方法。明挖法是管廊施工的首选方法,在地面交通和环境条件允许的情况下采用明挖法施工,具有施工技术简单、快捷、经济、安全的优点;其缺点是中断交通时间长,施工噪声和渣土粉尘等对环境有一定的影响。明挖法适用于场地地势平坦,没有需保护的建筑物且具备大面积开挖条件的地段,通常用于城市的新建区。一般有明挖现浇施工法和明挖预制拼装施工法。
(3)明挖预制拼装综合管廊
明挖预制拼装法的施工工艺为:管片预制→降低地下水位→土方开挖→基底处理→管片拼装砌筑→管片预制所用各种材料进场均应有质量合格证明文件,按国家有关标准进行复检,宜采用非碱活性骨料,混凝土管片强度应符合《混凝土结构工程施工质量验收规范》(GB50204)中的有关规定。预制拼装则适合于新城新区或类似硅谷、中关村等的现代化工业园区,城市中的大型会展中心等现代的城市新型功能区。
矩形断面的空间利用效率高于其他断面,因而一般具备明挖施工条件时往往优先采用矩形断面。但当施工条件制约必须采用非开挖技术(如顶管法和盾构法)施工综合管廊时,一般需要采用圆形断面。在地质条件适合采用暗挖法施工时,采用马蹄形断面更合适。
从国外一些地下综合管廊的断面形式,可以看出,大部分国家的地下综合管廊断面为矩形,且一般都将燃气管线单独设置在一室中。
1.上海世博园综合管廊
上海世博园区位于上海城区卢浦大桥段黄浦江两岸,分为浦东和浦西两个部分。为减少市政设施重复建设量及避免主要道路开挖,提高市政设施维护及管理水平,在世博园区主要道路下敷设综合管廊。
综合管廊断面为矩形,有标准段和非标准段两种类型。
2. 广州大学城综合管廊
广州大学城综合管廊位于番禺区小谷围岛,其中沿中环路呈环状结构布局为干线综合管廊,另有5条支线综合管廊。管廊主要布置供电、通信、有线电视、供水、供冷等5 种管线,并预留部分管孔空间以备今后发展所需。该综合管廊是广东省规划建设的第一条综合管廊。
该管廊将供电、供水、供冷、通信、有线电视等5 种管线集中铺设和统一布局,并沿线设置检修口。该综合管廊避免了管线架空,美化了城市空间环境,杜绝了因铺设和维修各种管线对城市道路、绿地重复开挖,消除了由此造成的资源浪费和对市容、交通以及居民生活的不良影响,节省了城市地下空间。
3.苏州工业园区综合管廊工程
园区中央商贸区的功能定位发生了重大变化,由工业园区的商务中心提升为城市商务中心和长三角次级商务中心。2007年,结合园区实际情况在月亮湾地块按高起点规划、高起点建设的要求,在市政配套工程中,建设了综合管廊。
通过对月亮湾地块各市政专项规划的研究分析,确定综合管廊主要敷设环一路、艺坊路。管廊分主体工程及附属工程两部分:主体工程管廊为单舱断面。附属工程包括管廊信息检测与控制系统、通风系统、排水系统、电气系统、消防系统等,整个系统由控制中心集中控制,控制中心位于建屋紫金东方建筑地下一层。在控制室和综合管廊之间设置一个地下联络通道,以便于人员的进出和综合管廊的内部管理。
4.厦门市集美大道综合管廊
为了提高道路周边的土地利用效率,改善片区景观效果,政府部门提出将高压架空线进行入地缆化。经过技术经济比较后确定采用结合高压电力缆化建设综合管廊的方案。
法国 巴黎下水道系统
巴黎的下水道总长为2484千米,拥有约3万个井盖、6000多个地下蓄水池,每天有超过1.5万立方米的城市污水通过这个庞大的系统排出城市。
设计之初,管廊里同时修建了两条相互分离的水道,分别集纳雨水和城市污水,使得这个管廊从一开始就拥有排污和泄洪两个用途。
特点:总长已达2100千米,并已制定所有大城市建设综合管廊的长远规划。
日本 日比谷地下管廊
1926年,日本在关东大地震以后的东京复兴建设中,完成了包括九段坂在内的多处长约1.8千米的共同沟。
采用盾构法施工的日比谷地下管廊建于地表以下30多米处,全长约1550米,直径约7.5米。日比谷地下综合管廊的现代化程度非常高,承担了该地区几乎所有的市政公共服务功能。
特点:采用盾构开挖,在大深度地下建设综合管廊网络系统。
新加坡 滨海地下管廊
新加坡对地下空间的开发利用是有详细规划设计的:地表以下20米内,建设供水、供气管道;地下15米至地下40米,建设地铁站、地下商场、地下停车场和实验室等设施;地下30米至地下130米,建设涉及较少人员的设施,比如电缆隧道、油库和水库等。
滨海地下管廊距地面3米,全长3.9千米。特点:容纳供水管道、通信电缆、电力电缆,甚至垃圾收集系统。
德国 耶拿地下综合管廊
前东德城市耶拿的第一条综合管廊建于1945年,内置蒸汽管道和电缆,以更合理地利用地下空间。如今,耶拿共有11条综合管廊,通常在地下2米深处,最深的一条位于地下30米处。
该地下综合管廊可容纳多种管线,水、气、电、通信、供暖所用管线均可共用同一管廊。廊道内,管线可放置在底部,也可用支架等固定在墙上。由于受到廊道保护,管线几乎不受土壤压力、地面交通负荷等外部因素影响,管线所用材料也可更轻便些。特点:管线检测、维修、更换或增减时无需开挖,可持续发展优势明显。